“碳中和”自提出以來,已經成為資本市場的“熱詞”。基于國家戰略目標,我國將會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力爭于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碳中和”目標將是相當長時間內中國發展的重要主線,而以環保產業為代表的產業將具備更為堅實的長邏輯。今天同花順專家團專訪了元琛科技董事長徐輝先生,帶大家了解這家環保行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元琛科技的發展情況,以及環保行業的現狀及未來發展。
公司簡介:
元琛科技成立于2005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專注于環保領域技術研發及應用,在工業煙氣除塵、脫硝、循環經濟、智慧環保等領域開拓創新;致力于引領行業技術前沿,促進環保行業新業態融合,是一家同時具備高效除塵過濾材料和SCR脫硝催化劑研發、設計、生產以及廢舊催化劑回收和再生資質的企業,具有CNAS和CMA檢測資質。2021年3月31日,元琛科技正式登陸A股,并在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掛牌交易,正式開啟元琛科技的資本證券化道路,股票簡稱:元琛科技,股票代碼:688659。
嘉賓介紹:
徐輝 安徽元琛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核心觀點:
較為確定性的行業發展前景為元琛科技業績的穩健增長提供了保障;
隨著疫情的逐步有效控制,公司主要客戶的業務也逐步趨于常態化,相較于上年,公司在市場開拓、業務開展、項目驗收回款等各方面均有向好的增長趨勢;
元琛科技憑借在創新能力、品牌影響力、經濟效益、經營管理等方面的突出表現,成功入選國家第三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元琛科技的濾袋及催化劑產品助力企業實現碳中和;
元琛科技聯合浙江大學、中科院等高校科技園和研究院所,形成教學、科研與產業相結合的技術創新基地、高新技術企業孵化基地、創新創業人才培育基地和高新技術產業輻射催化基地,逐漸成為了公司技術發展的有力依托,也對未來實現技術和產品迭代、實現技術產業轉化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公司旗下康菲爾檢測科技逐漸提升公司綜合服務能力,成為檢測行業綜合型服務商;
未來幾年新業務規劃的重點在于環保排放協同治理產品的研發轉化,超低溫及功能性產品的市場轉化,同時布局循環經濟產業和減碳節能產業。
訪談詳細記錄
(一)
同花順專家團:元琛科技于2021年上半年上市,請您給同花順的投資者朋友簡單介紹下貴公司的基本情況?
徐輝:元琛科技是2005年成立的,目前注冊資金是1.6億元,在面向國家重大需求方面,積極服務于國家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戰略,致力于減污降碳領域產品的研發生產。主要業務有工業煙氣處理,除塵過濾材料和脫硝催化劑的產品定制化服務,高性能纖維材料研發,固廢處置與資源化利用,是國內除塵過濾新材料和脫硝催化劑生產領域較早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危廢經營資質的專用設備制造企業,具有CNAS和CMA檢測資質。
作為國家創新型高新技術企業,我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專注于減污降碳領域技術研發及應用,構筑集聚國內外優秀人才的科研創新高地,打造企業發展新引擎。公司以國家和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為牽引,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并獲得了數十項發明專利授權、參與并主導制定多項國家及行業標準,承擔多項國家重大技術攻關項目,并數次榮獲省級科技進步獎。承擔并已完成4項國家項目,榮獲三次省級科學技術進步獎,是安徽省制造業創新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二)
同花順專家團:元琛科技所在的環保節能行業領域,目前行業整體情況如何?年增速大概是多少?貴公司在大氣污染治理方面有什么核心技術?
徐輝:根據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袋式除塵委員會預測的數據,2020年到2022年電力行業袋除塵濾料市場規模將保持4%左右的年復合增長率,分別能達到24億元、25億元、26億元。隨著電力行業超凈排放改造的基本完成,電力行業市場需求主要來源于除塵設備的后續更換,市場需求基本穩定。2020年到2022年,非電行業袋式除塵濾料市場規模年復合增速將至少穩定在15%左右,分別達到72億元、83億元和96億元。根據北極星大氣網的預測,脫硝行業市場總空間情況是2020年到2022年電力行業將保持50億以上的存量更換規模,非電行業以每年15%以上的速度增長,2020年到2022年,非電行業脫銷催化劑市場規模將分別達到35億、40億和46億。因此,公司加大了對非電市場的開拓,非電市場占比呈現上升趨勢。很顯然,行業較為確定性的發展前景為元琛科技業績的穩健增長提供了保障。
在除塵過濾材料產品方面,公司自主創新了超凈電袋非對稱梯度技術、PTFE復合乳液滲膜技術、除塵脫硝一體化技術等核心技術。以PTFE復合乳液滲膜技術為例,公司利用該技術研發的氧化鋁燒結煙氣粉塵高效濾材產品,為安徽省新產品;該技術研發的高效低阻覆膜濾料產品實現了燃煤電廠百萬機組除塵器出口小于5mg/Nm3的超凈排放,解決了特大型燃煤電站的高效除塵的難題。在脫硝催化劑產品領域,公司目前擁有電廠高效SCR脫硝技術、氮氧化物-二噁英協同脫除技術等,而且這些技術的產業化項目“工業尾氣脫硝關鍵技術研究與產業化”獲得了安徽省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三)
同花順專家團:根據元琛科技于8月12日晚間發布的2021年中報顯示,貴公司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均增長明顯,您認為是什么原因使得業績取得增長呢?
徐輝:在國家雙碳目標導向下,各地在電力、鋼鐵焦化、水泥、垃圾焚燒、玻璃等領域全面實施全流程超低排放,在全面全流程超低排過程中,給公司帶來了良好的市場空間和發展前景。2021年3月份,公司在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首次公開發行了4000萬人民幣普通股,增強了資金實力,擴展了融資渠道,并且提升了品牌影響力。公司也將以上市作為新的起點,秉承不斷創新的理念,持續保持研發投入,夯實主營業務,提升產品的品質與技術服務水平,根據整體市場大數據,結合公司產品在行業內的品牌影響力、業績優勢以及綜合服務優勢,整合資源并實現了持續穩定的訂單增長。
隨著國內外疫情的逐步有效控制,公司主要客戶的業務也逐步趨于常態化,相較于上年同期的疫情期間,公司在市場開拓、業務開展、項目驗收回款等各方面均有向好的增長趨勢。
(四)
同花順專家團:7月19日,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公示了第三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名單,元琛科技成功入選。您認為元琛科技具備什么樣的核心競爭力能夠入選?入選專精特新"小巨人"對貴公司又有怎樣的裨益?
徐輝: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是指主營業務突出、競爭力強、成長性高、專注于細分市場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具有抗擊風險能力更強、標桿示范作用更大、專業領域探究更深、科技創新活力更足的優勢。
元琛科技2019年到2020年主營業務收入分別為3.6億、4.6億,與凈利潤均呈增長趨勢。元琛科技屬“四基領域”中的關鍵基礎材料,并在關鍵領域補短板情況中產品性能與國際一流產品水平對比:可實現除塵器出口排放≤5mg/Nm3,打破國外壟斷,與同行德國必達福對比,過濾效率更高,經中高會鑒定為國際先進、國內領先。公司獲得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工信部兩化融合貫標企業;國家成果鑒定3項;公司高度重視產品質量,建立了產品質量管理體系,ISO9000質量管理體系或同級認證、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認證、OHSAS18000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認證、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認。公司已擁有專利90項,其中發明專利28項、實用新型專利61項、外觀設計專利1項,計算機軟件著作權12項。
元琛科技憑借在創新能力、品牌影響力、經濟效益、經營管理等方面的突出表現,成功入選國家第三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國家培育專精特新公司的目的在于沖破技術壁壘,進一步強化制造業各產業鏈上下游的協同效應。市場對于專精特新公司的認可度較高,市場資金已在積極介入專精特新上市公司,未來可利用專精特新的優勢進行更多募資,繼續強化科技創新能力,產品更新升級,為環保事業、國家的“雙碳”目標貢獻力量。
元琛科技成立以來,堅持國際化、市場化、專業化、精細化發展戰略,專注并深耕于環保產業鏈大氣污染治理環節,聚焦“技術+市場”雙擎驅動,打造企業核心競爭力。
(五)
同花順專家團:“碳中和、碳達峰”是國家的戰略目標,也是市場關注的題材概念。元琛科技作為環保行業上市公司是如何為這一國家戰略目標服務的,是否有針對性的研發投入?
徐輝:目前針對我們公司的濾袋產品,主要可從以下幾個方面為助力企業實現碳中和:
節能方面:我們采用高效低阻產品設計,濾料易清灰,阻力較常規濾料更低,對于客戶引風機能耗有很大降低,大大節省能耗。
減排方面:產品目前排放濃度可以降低到10mg/Nm3甚至5mg/Nm3以下,較目前常規30mg/Nm3 要求大大降低排放量。
產品回收循環再利用:產品到了使用期后,產品性能會有一定衰減,目前處理舊濾袋的方式是通過填埋和焚燒的方式來解決,一定程度上會造成二次污染,我們公司目前針對客戶免費回收使用后的廢舊濾袋,同時與東華大學合作開發廢舊氟醚材料,通過纖維分離及高端復合板材的生產加工,實現資源循環利用。
目前針對我們公司的催化劑產品,主要可從以下幾個方面為助力企業實現碳中和:
能源管理,燒結機節能降耗:我們公司研發的鋼鐵燒結機低溫催化劑可以實現燒結煙氣180℃脫硝,從而節約大量的高爐煤氣燃料,據測算使用180℃燒結低溫脫硝催化劑可比在280℃運行節約燃氣能耗38.32%以上;超低溫催化劑可以實現工業煙氣在150-180℃進行脫硝,從而實現前端高熱煙氣余熱的多段回收利用。
減排方面:脫硝催化劑脫除氮氧化物的效率可以達到90%以上。
產品回收循環再利用:元琛科技自2015年12月取得HW50廢催化劑(772-007-50 煙氣脫硝過程中產生的廢釩鈦系催化劑)危險廢物經營許可證后,積極開展廢舊脫硝催化劑的收集、貯存和利用工作。目前公司的HW50廢催化劑可處理規模為3300噸/a(6500m3/a)。
(六)
同花順專家團:據了解,貴公司近期與中科院和浙江大學等學術科研單位均有合作,您認為元琛科技作為科創板上市公司在產學研結合方面做得怎么樣?
徐輝:元琛科技產學研合作的形式包括:自主聯合高校科技攻關與人才培養;共建研究中心、研究所和實驗室;建立科技園區,實施科學研究與成果孵化。元琛科技聯合浙江大學、中科院等高校科技園和研究院所,形成教學、科研與產業相結合的技術創新基地、高新技術企業孵化基地、創新創業人才培育基地和高新技術產業輻射催化基地,逐漸成為了公司技術發展的有力依托,也對未來實現技術和產品迭代、實現技術產業轉化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元琛科技與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共建“低碳環境傳感技術研發中心”,本次合作共建聯合研發中心,有利于發揮雙方的優勢,公司將借助中科院合肥物質研究院雄厚的研發實力和平臺優勢,圍繞減污降碳協同治理技術展開科學研究,可以為公司儲備更多的行業先進技術,進一步提高公司核心競爭力;同時公司的產業化能力也可以提升中科院合肥物質研究院的科研成果轉化效率,創造更好的經濟社會效益。同時,聯合研發中心將作為人才培養的基地,雙方團隊通過深入合作及協作研發,從而促進公司專業化人才的培養與儲備,提高研發技術團隊的整體實力。
(七)
同花順專家團:元琛科技公告投資建設新材料循環產業園,投資建設該產業園會對公司后續產生什么樣的影響?
徐輝:“十四五”是我國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目標的關鍵期,也是加快推動我國新發展的重要機遇期。新材料循環產業作為戰略新興產業之一,是當前節能減排發展的基礎和先導,在優化產業結構、推進產業升級以及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等方面具有極高的戰略價值。通過循環經濟打造一個完整的內循環市場和產業鏈,從源頭上減少污染物的產生,是未來減污降碳協同治理的重要途徑。
元琛科技新材料循環產業園將以發展工業催化劑的生產、廢舊催化劑的循環利用、稀有貴金屬的提取和綜合利用等產業為核心;以先進技術與先進裝備為依托、以環保化處理為主線、以高新技術循環再造產品為終端,發展技術先進的循環經濟產業。這個項目將打造立足合肥,輻射華東六省一市的新材料循環產業園,有利于進一步拓展公司規模,提升公司經營業績。
公司投資的這個項目符合公司戰略發展規劃,將進一步完善公司產能布局,滿足公司未來業務發展和市場拓展的需要,對促進公司長期穩定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八)
同花順專家團:元琛科技旗下全資子公司康菲爾檢測在第三方檢測領域發展迅速,康菲爾檢測在第三方檢測方面有什么樣的優勢?
徐輝:康菲爾檢測科技從2018年成立至今三年的時間,已經是一家具備雙C認證(CNAS&CMA)的第三方檢測公司,公司專業從事脫硝催化劑和環保過濾材料檢測及環保設備設施性能驗收,并將檢測服務延伸至醫療器械防護用品檢測領域、機動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領域和環境檢測領域,現已發展成為環境與環保領域專業的綜合型科技服務商,涵蓋檢測、分析、評估、環評、驗收、應急預案、認證咨詢等服務。
2020年疫情期間,口罩防護服檢測單位匱乏,為響應政府需求,我們公司迅速搭建醫療器械檢測實驗室,成為安徽省第一家獲得醫療器械檢測資質的民營企業。當下,公司正積極開拓新領域:食品檢測、LDRA檢測(泄露檢測與修復)等領域,逐漸提升公司綜合服務能力,成為檢測行業綜合型服務商。
公司持續優化服務和運營流程,積極開發多項信息化技術,已搭建采購、銷售、客戶管理技術平臺及采樣、檢測、數據分析、報告發布全流程信息傳輸技術平臺,不斷提高實驗室自動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提高了采樣、樣品前處理、數據分析和信息傳輸能力,從而使公司能夠快速響應客戶需求,市場競爭力不斷提升。
(九)
同花順專家團:貴公司對未來業績有何預期,未來會有哪些新的業績/利潤增長點?請您談談貴司未來的業務發展規劃。
徐輝:公司為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省級創新型試點企業,擁有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及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公司走“產學研”相結合之路,不斷消化吸收國內外先進技術,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形成持續創新能力,從而奠定了在煙氣凈化行業的優勢地位。通過長期的研發與實踐,整體設計能力和研發能力較高,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勢產品,所生產產品具有穩定性好、適用性強、性能優越的特點,能滿足中高端客戶的需求。在公司服務創新的過程中,客戶滿意度得到持續攀升,公司品牌得到客戶的認可。公司通過快速反應、培訓和制度化的客戶回訪策略,并結合“隨時隨地”和“全程貼心”的服務宗旨,對客戶售前、售中和售后提供持續有效的服務,針對客戶的需求進行個性化方案設定。公司正在通過國際化的營銷和客戶服務,為國際客戶提供優質產品,也為公司業務的發展和持續增長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未來新的業績增長點主要集中在鋼鐵行業超低排放改造,2019年前期鋼鐵領域改造項目使用壽命到期,產品更換及加裝的存量市場升溫。同時在非電領域,新的環保政策不斷加碼,公司響應市場需求,新增垃圾焚燒,水泥等行業SCR脫硝工藝,并增加產品配套訂單。未來幾年新業務規劃的重點在于環保排放協同治理產品的研發轉化,超低溫及功能性產品的市場轉化,同時布局循環經濟產業和減碳節能產業。